永远的丰碑⑭ | 从大渡河到泸定桥 红军创造世界军史奇迹

  ▲历经沧桑的泸定桥,每年都会迎来数十万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受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文/图 长沙晚报特派记者 小刘军

  石棉县的安顺场是大渡河沿岸的普通渡口所在地,但成就了历史上两件大事: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强渡天险大渡河取得成功,打破了敌军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美名由此而来。

  而泸定县的泸定桥,带着历史锈迹的铁索,横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81年前的枪炮和厮杀声。回忆那场惊心动魄,堪称世界军事史上著名战例的“飞夺泸定桥”,记者感受到红军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这一无人企及的奇迹所带来的震撼。

  ▲这艘木船略显夸张的造型,就是为了对付大渡河的激流而设计的。当年,红军就是靠这种木船渡过湍急的江面。

  长征·访

  228件文物再现红军强渡大渡河场景

  流水湍急,惊涛拍岸。今日的大渡河畔,一座乳白色的建筑在崇山峻岭间巍峨挺立。在红军广场上矗立着威严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一名红军战士巨大的脸部特写竖立在建筑前方,他神情坚毅地凝望着大渡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可歌可泣的岁月。

  “老红军、红军后代和全国各地的群众都专程来纪念馆缅怀先烈。”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邱建华介绍,纪念馆的老馆建于1983年,新馆于2004年5月24日开馆,纪念馆收藏有228件反映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实物、复制品,这些展品以前大多被收藏于当地乡政府陈列室,后来纪念馆建成后,就被转移过来。其中包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旗,以及红军强渡成功后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一份油印小报等珍贵文物。此外,纪念馆还采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展示了红军当年强渡大渡河的情景。“目前石棉主要发展的是红色旅游,去年纪念馆一共接待了52万多人次的游客。”她说。

  “13根铁索托起一个共和国。”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的展馆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几个大字。而泸定桥,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更使它蜚声中外。望着深处的江面,听着耳边的涛声,站在摇摇晃晃的铁索桥上,记者对当年的夺桥勇士的敬佩,更是油然而生。据泸定县文物局局长郭成燕介绍,自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这座铁桥已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依然稳稳地横跨在大渡河上。泸定桥三百年不垮的秘密在哪?“其实,用生铁锻打的铁环极易氧化锈蚀。”她解释,对泸定桥的维修,三百年来一直按古训进行,即三年一小修,拆换桥板和辅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铁索逐环检查。目前,每年有将近30万名游客慕名而来。

  ▲这座建于晚晴时期的碉楼,当年刘伯承和聂荣臻就站在上面指挥红军渡江。

  长征·忆

  勇士组成突击队冒死冲向对岸

  邱建华介绍,1935年5月24日晚,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一带开始强渡大渡河,“安顺场原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北渡失败之处,地势险要,两侧高山,中间河谷,无回旋余地,四川军阀曾扬言红军将重蹈石达开覆辙。”红一军团袭占安顺场渡口,歼敌两个连,缴获渡船1只,控制了南岸渡口。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火力,奋勇渡过大渡河,击溃敌人1个营,占领了北岸渡口。红军以第二师沿西岸北进,抢夺上游的泸定桥;第一师主力继续渡河,配合第二师夺取泸定桥。这时,桥板已全部被撤,只剩下几根铁索悬在空中,另有两个旅的敌军正向泸定桥急进增援。  

  5月26日起,大渡河东、西两路红军冒雨前进,冲破敌人据险扼守的数道隘口,突向泸定桥。西路第二师抢先占领桥西头,组织夺桥战斗。由第二师第二连22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链冲向对岸,占领了桥东头。后续部队迅即渡河攻占泸定城,歼灭守敌1个团,与东岸第一师一部胜利会合。

  ▲讲解员每天都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红军当年的渡江故事。

  长征·感

  船工孙子为爷爷感到骄傲

  当年帮助红军渡河的帅仕高,是最后一名逝世的船工。

  “红军最开始只有一条船,后来又将打捞起来的两艘沉船进行修复。”邱建华说,“开始只有8名船工,后来一共有77名船工参与。”红军占领渡口后,当地人帅仕高找来一大群船工日夜摆渡,将数千名红军将士送过大渡河。

  “当年帮助红军渡河的几位船工的照片,是1985年拍的,都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中珍藏着。”据邱建华介绍,同年,其中的两位船工还在北京受到时任解放军首长杨得志的亲切接见。她说,红军走后,帅仕高被迫躲进深山彝寨,由于长期睡在地上,导致右眼失明。彭德怀1965年来到石棉县时,还专程去探望了这位老船工。

  2007年,已经辞世的帅仕高获得了“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特别奖”。他的孙子帅飞特地赶到北京代爷爷领奖,他说:“爷爷为长征做了一点事,但国家和人民却始终没有忘记他,我们家人都为爷爷感到骄傲。”

  英雄子女未享受过任何“特权”

  “爸爸辛苦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5个人,没有孩子因为他是红军长征英雄、军职干部而享受过任何‘特权’。”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里,刘苏芳不远千里从苏州来到泸定县捐赠父亲新婚时作为珍贵礼品的毛毯,这是肖华上将赠送的。“刘金山的女儿来过这里很多次了,对红军和长征精神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们都很感动。”纪念碑公园的安保工作人员何伟说。

  刘金山就是当年22位飞夺泸定桥勇士之一,生前系江苏省苏州军分区正军职离休老红军。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后,他跟随耿飚、杨成武的红一军团第4团,从江西于都河边开始二万五千里的艰难跋涉。在泸定大渡河边,与连长廖大珠等战友一起,从安顺场的大渡河边创下一昼夜奔跑120公里的纪录,参加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长征结束后,刘金山又随红军改编成的八路军115师到山西抗日前线。1939年,在一次与日军的白刃搏斗中受重伤,他腹部中弹肠子外流。被抬下火线后,白求恩大夫在一个简陋的战地医院内亲自为其做手术。1999年9月,91岁的刘金山不幸逝世时,体内还有一截白求恩大夫当时为其做手术时缝进去的羊肠。

  “爸爸尽管是飞夺泸定桥英雄,可是他一生为人低调,很少向旁人提起自己长征路上的英勇事迹。”刘苏芳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后在山东济宁、菏泽和浙江湖州、江苏苏州的军分区工作。因为家里穷,父亲小时候没上过学,长征结束后,到延安才接受文化教育。“我记得小的时候,上级多次找他谈话,想给他提拔职务、调动岗位,可父亲总是说,他读书太少文化水平太低,在高级领导岗位上唯恐干不好,所以一直就是个军分区司令员,离休时才享受正军职待遇。”

  目前暂时只能确定5位勇士姓名

  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的正门大道两侧,记者看到,在大道两旁伫立着22根红色的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然而,让不少参观者感到奇怪的是:仅在5根石柱上刻有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那么,其他勇士呢?

  “根据照片,有2名勇士的形象,我们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泸定县文物局局长郭成燕说,纪念馆建馆时,有关部门已找寻到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5位勇士的姓名,并搜集到李友林、刘梓华两位勇士生前照片和部分生平史料。“后来,在我们多方努力下,国内许多媒体和红色网站都热情参与了寻找勇士的行动,并在上海、南昌新发现了两名疑似老红军。”郭成燕表示,“但是很遗憾,根据参与、见证者回忆和史料等多方面情况综合来看,能确定的勇士,目前暂时还只有5名。”据其介绍,当年参加战斗的22位敢死突击队员,当场牺牲4人,另2人在长征途中牺牲,还有16人情况不详。

  泸定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早在1999年就已经退休的王永模,一直都在苦苦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为寻找22位夺桥勇士的英名和事迹而奔忙。他说,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伟绩和人间奇迹。聂荣臻元帅在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撰写碑文时,用“奇绝惊险”4个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弹指一挥间,81年过去了,他们中大多数人却连名字都不为世人所知,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他表示,“无论告慰勇士在天英灵,还是弘扬长征精神,我们都有责任继续寻找他们的英名和事迹。”

【作者:小刘军】 【编辑:彭应兵】
关键词:重走长征路 大渡河 泸定桥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