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与“死神”日夜赛跑,用爱托起生命新的希望

相链区块链

  与“死神”日夜赛跑,用爱托起生命新的希望

  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秉承“以院为公,以德为尊”的院训,狠抓学科建设,用爱心贴心暖心救护病人,临床救治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杨蔚然 宁瑜 莫娟

  “学科建设,是医院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知名度、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长沙市第一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专深有感触地表示,医院重症医学的体系建设,能更好地推动医院院前、院中、院后重症管理的一体化建设。

  创建于2001年的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心ICU),是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市州级)、长沙市临床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长沙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长沙市复苏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重症医学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分会“全国肠内营养置管培训基地”、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成员单位等。

  20多年来,重症医学科始终遵循“以院为公,以德为尊”的院训,精耕医疗,不断强化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用爱心贴心救治、服务重症病人,其救治能力居省内领先水平,深受群众赞誉。

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正在连夜抢救病人。

  学科建设 无论何时都不忘精耕医疗,让救治更有爱心

  白天的重症医学科,也依然灯火通明,各种仪器的嘀嘀声与医生护士的脚步声交织着,相比急诊的忙碌,这里反而显得有些平静。“看似平静,但背后却是更为严酷的、无声的‘战斗’,危重病人的病情一旦发生变化,医护人员就像听到‘冲锋号’,即刻展开与死神的赛跑。”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黄欢介绍。

  “医生,9床娭毑的氧合不好、心率快!”“请做好纤维支气管镜的相关准备!”当班的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刘敏安慰患者说:“娭毑,不用紧张,我帮您轻轻地把痰吸出来,人就会舒服些……”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后,娭毑血氧饱和度明显回升,缺氧症状得到改善,人也平静了许多。

  “躺在这里的患者都有故事,或许因一场意外、一场疾病,面临生命垂危。我们作为医护人员,就是守护他们的生命,尽全力救治他们,减轻其痛苦。”目前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黄康说。

  前不久,一名48岁的女性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因呼吸困难﹑休克住进来,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高度疑似肺栓塞,已命悬一线。面对险情,黄康立即召唤科室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为其实施ECMO辅助循环支持治疗,进行静脉血经氧合后输送到动脉(VA-ECMO)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同时联系血管外科李可主任团队,在ECMO辅助下转入手术室,为患者介入下取栓。最终,经过攻克肾衰、心衰、感染、出血、血栓等一道道难关,患者病情终于稳定下来。

  上午短短几小时,ECMO救治、呼吸技术支持、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幽门后营养支持……都是重症医务人员与“死神”较量施展的技能。

  学科建设,成为他们提高医疗技术的保障。2023年,重症医学科成功创建成为长沙市复苏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吕爱莲主任医师担任中心主任。同年,加强了对体外生命支持ECMO亚专业建设,选派青年骨干参加国内ECMO培训,不断充实亚专业力量。2023年完成ECMO近30余例次,较2022年度有大幅度提升,其救治生存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居省内领先水平。

当医务人员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过来时,大家心里充满欣慰。均为医院供图

  救治能力 用十八般武艺与“死神”较量,让患者和家属舒心

  “真是谢谢你们,给了我爱人第二次生命!”去年8月2日,一名反复心跳骤停近两小时的女子,被重症医学科成功抢救过来,家属非常感激。

  去年7月19日,56岁的兰女士从外地到长沙开会,突然出现心跳骤停、命悬一线,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联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高难度的抢救方式,最终助反复心跳骤停的患者闯过鬼门关,恢复意识。

  当天中午1时许,黄康接到医院急诊科电话,一名心跳骤停患者正在抢救,持续心肺复苏,都未能恢复自主循环,请求启动ECMO。不到5分钟,ECMO团队整装全部就位。当时患者经长时间心肺复苏后,心率、血压仍未恢复,生命危在旦夕。

  “患者还年轻,还有生命迹象,救人要紧,快速实施ECPR!”ECMO团队当即决定。医学上,CPR属传统徒手心肺复苏,持续进行15分钟以上,患者未恢复自主心跳,若考虑有病情可逆性,应实施ECPR即体外心肺复苏,为患者提供暂时的体外循环及氧合生命支持技术。ECPR是ECMO技术中的天花板,对团队及技术要求极高,也是患者唯一的“救命稻草”。

  然而,救治面临巨大困难,动脉穿刺置管成为静脉到动脉(VA-ECMO)的最大难点。20分钟过去了,ECMO团队在超声引导下终于完成穿刺置管。同时,ECMO设备预冲也完成,立即连接血管导管,ECMO开始运转……近两小时后,患者恢复自主心律。随后逐步成功撤离ECMO、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接受一周加强治疗,患者意识逐步好转,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体外膜肺氧合+体外心肺复苏,代表一个医院危重病人救治水平。近年来,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已成功抢救多例心跳骤停传统心肺复苏效果不佳的患者,实施ECMO技术救治的病例数与成功率,在市级各大三甲医院中排名位居前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人才培养 建立一支合理的学术梯队,让服务更加贴心

  “我们是医生,为医而生;不是生而无畏,而是生命值得敬畏。”长沙市第一医院一代代重症医务人员总是这样说。

  “我在重症岗位已干了17年,目前作为全院抢救组的组长,深感责任重大。”黄康说,重症医学科被认为是保障生命最强的一道屏障,团队成员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总是把更多的爱留给病房里的“亲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医院先后派出15名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赴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参与重症病人的救治。其中,一名重症老年患者持续昏迷,80%以上的肺组织受到病毒侵犯,合并气胸、多脏器功能障碍。重症医务人员为患者给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支持、血流动力学监测、上ECMO、开展床旁血液净化……经历4个多月的贴心救治后,老人康复出院。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重症医学科有计划地培养和储备人才,建立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2023年,培养黄康副主任医师为学科后备带头人,培养伍松柏副主任医师为复合型人才;选送3名医生及护士,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修学习;9名医生分别参加航空应急医疗救援、湖南省紧急医学救援、ECMO及高级生命支持等重症专业培训并获得合格证。此外,100余人次参加全国及省内线下、线上专业学习,全科人员继续教育达标率达到100%。

  2023年在各种学术交流中,重症医学科有13人次在全国及省市级学术交流会上,进行学术报告与经验分享,获得一致好评。

  人文关怀 守护生命尊重生命,让医院更为暖心

  “身为重症医学科的男护士,每天都在与生死打交道。在这里,我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每一次的生死离别,都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陈科文动情地说。

  “并不是所有的抢救都能成功,那种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感受到温暖和尊严。”陈科文说起临床一个故事。

  去年上半年,一名老年患者因为癌症晚期合并严重休克,住进了重症病房。当时她的身体已极度虚弱,几乎无力说话。陈科文为她翻身时,她总会带着无奈的眼神朝他点点头。

  虽经过对症治疗,但老人剩下的日子在预料之中。“奶奶您最想要什么?”“阳——光……”这个需求让陈科文惴惴不安,窗外只有三月的小雨。他想,就不能在病房里“创造”点阳光么?

  安宁疗护!科室商量之后,把老人转入走廊最后一间特别布置的能面向阳光的舒缓病房,并同意家属陪伴。

  “床边的手机里,播放着我们协助家人精心剪辑的家庭故事,放着舒缓的音乐,桌上摆上温馨的鲜花……”陈科文说,那一刻,奶奶的眼神精神了许多……“奶奶,您还有什么想做的事吗?”老人用手指了指窗外的天空,陈科文心领神会,大家一起轻轻扶着老人坐在轮椅上,看火红的夕阳西斜……最终,奶奶在大家的陪伴下,走得很安详。

  “人文关怀,是守护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也是医院软实力的象征。”展望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李专表示,未来学科将争取创建湖南省三级重症医学专科能力与技术培训基地,加强重症监护的同质化建设;打造市内领先的体循重症管理团队;重点搭建危重症继发性脑损伤的多模态监测及脑保护平台等。全院职工将砥砺前行,永续初心,为“健康长沙”“健康湖南”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杨蔚然 宁瑜 莫娟】 【编辑:张日】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