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成就长沙工业高质量发展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对于长沙工信系统而言,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只能加压奋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沙工信系统以“时不我待”的迫切担当,率先全国20天启动复工复产,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抢先复苏,规工增速从3月开始由负转正,位列全国规工正增长城市的第一序列。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长沙工信系统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顶风行船,逆势交出一份亮眼的工业成绩单:2020年1-11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3、全国省会城市第9。

  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局面,长沙工信系统以“敢为人先”的果敢担当,“舞动”22条产业链,致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11月20日长沙市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被国务院“亲手”点赞。

  事非经过不知难。2020年的长沙工信,有的放矢,多措并举,在危机中寻转机,于变局中展新局;2021年的长沙工信,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为方向,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发展,以昂扬的姿态,阔步挺进“十四五”。

  软硬兼施推动产业升级

  “十三五”以来,长沙市工信局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产业链为抓手,以“三智一芯”为重点,“软硬兼施”,不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力推动长沙工业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5年,长沙就在全国率先发布智能制造相关行动计划,抢占发展先机,在政策的助力下, 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技术改造按下“快进键”, 一大批传统企业借助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换道超车”,智能制造生态体系逐渐成型。

  2020年长沙获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车间)12家,居全省第一;新增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373家,总数达到1041家,其中“国字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27个,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一台TBM有230米长的机身,5万多个零件,还有超长待机的生命力。 长沙晚报通讯员 刘晓东摄

  三一智能重卡、中联智慧挖机、惠科第8.6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一系列“长沙特产”成为长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定义制造,软件定义一切”成为行业共识。

  这一年,长沙厚培软件业开发者优渥土壤,“头羊计划”“火炬计划”出炉,“软件业再出发”号角吹响,引得“鲲鹏”落地,阿里巴巴、京东云、百度等行业头部企业入湘。

  这一年,长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新增行业企业4000余家,其中,1家企业上榜2020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名单,2家企业入选2020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榜。

  这一年,“‘1024’程序员节”“世界计算机大会”等行业盛会在长沙举行,让长沙软件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开发者社区,CSDN更是在入驻长沙后喊出“拿一线城市工资,住长沙宜居房子,干全球软件事业”的口号,吸引全球软件业开发者,为湘揽才。其创始人、董事长蒋涛更是直言:“长沙正在进入软件、信创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集群发展激活产业动能

  近年来,长沙市着眼22条产业链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磁吸效应”下,其配套企业纷至沓来,会师长沙,呈集群聚合态势。

  华为鲲鹏在长沙落地后,以天津麒麟、中标软件等为代表的的操作系统企业,以阿里、华为等为代表的数据库服务商,以保兰德、金蝶天燕等为代表的中间件企业,以金山办公、永中 Office、福昕软件等为代表的办公软件企业,以恒茂高科等为代表的职称软件企业跟随华为鲲鹏的脚步,相继落户长沙,初步构建起软件产品生态发展圈,助力长沙成为全国拥有最大自主IT生态的城市。

  华为鲲鹏入驻长沙,提升的是长沙计算机CPU的制造能力;而长沙比亚迪IGBT项目的动工,提升的则是长沙电力电子行业“CPU”的制造实力。

  作为控制电能的高级开关,长沙比亚迪IGBT项目将打破海外垄断,解决新能源汽车电子核心功率器件的“卡脖子”问题,为长沙汽车产业集群——这个千亿产业集群的进一步腾飞埋下伏笔。

  如果说产业链是“线性”的,那么产业集群就是“立体”的。其并非相关产业的物理堆积,而是产业间的化学融合。

  宁乡高新区将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作为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补链、强链,形成了从上游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及PACK,再到电池回收利用的绿色循环完整产业链。因此被评为湖南省储能材料特色产业园区和全国电池产业集群示范区,同时也是国内少数拥有完整锂电池产业链的地区之一。

  长沙惠科第8.6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在扭转湖南“缺芯少屏”局面的同时,还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20余家,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此外,还有网络安全(信创)的“一总院四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思路……

  在长沙,产业集群发展的案例,不胜枚举,激活了长沙工业蓬勃向上的不竭动能。

  产业聚合激发良性循环

  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设施,共建产业聚合生态;良好的产业生态又再次吸引优秀头部企业入驻。这是产业集群背后的发展逻辑。

  汽车产业,通过完善基础层面、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的企业布局,齐备的产业生态得到进一步构建,又将吸引车软件化领域、整车系统集成与增量零部件领域、车联网及智慧出行服务领域、智能汽车新基建领域、新一代检测认证等领域的优质项目入驻,优化产业链条。

  工程机械产业,据2020年上半年统计,在23类核心零部件中,省内配套率达33%,同比增长0.8%,其中6类零部件省内配套率超过50%,如散热器、管孔/孔板、轴/车轮/端盖、线束、电气件、电控等 5类核心零部件均可实现省内采购。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湘江智谷”为核心集聚区,依托智能系统测试区、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两大核心资源,探索解决应用场景、运营机制、商业模式等关键问题,将带动车联网更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

  “十三五”期间,长沙县厚植链式思维,打造产业集群,着眼于强链延链补链,三一智联重卡、蓝思科技视窗触控玻璃面板、山河工业城等制造业标志性项目,带动工程机械产值突破1600亿元。

  产业生态好了,招商引资更有成效了。2020年全市产业链共引进投资过2亿元的项目97个,计划总投资达1385.84亿元,其中超过5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个。世界500强新加坡益海嘉里,中国500强爱奇艺科技、扬子江药业等46个“三类500强”产业链项目签约落户,计划总投资338.1亿元,长沙产业的广度与厚度得到进一步增加。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开桨踏浪行。面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要求,站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考题前,长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一个产业深度聚合的“朋友圈”、一条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制造业在“三高四新”战略中展现新作为

  2020年长沙共铺排重大项目1320个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勉励湖南 “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长沙指明了新方向、锚定了新目标、赋予了新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的“雾霾”持续笼罩全球,上坡行路、顶风行船的长沙,是依靠怎样的澎湃动力,不畏艰险,劈波斩浪,引领全省经济发展?

  被誉为“工程机械制造之都”的长沙给出了答案:靠的是产业链建设,靠的是制造业标志性重点项目。2020年,长沙共铺排重大项目1320个,总投资16245亿元。1—11月,累计完成投资405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2.9%,超序时进度21.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

  “智能制造”崛起星城

  早在2015年,长沙就在全国率先发布《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2017年,长沙趁热打铁,推出《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加快支柱优势产业智能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等7大专项行动;

  2018年,长沙发布了《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若干政策的通知》,支持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和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技术改造,从而让一大批传统产业借助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来“换道超车”。

  2020年长沙获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车间)12家,居全省第一;新增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373家,总数达到1041家,其中“国字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27个,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在“智能化改造”的加持下,长沙制造业如虎添翼,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世界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之一。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进入2020“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放眼世界,这样的城市,屈指可数。

  去年 7 月,三一挖掘机保有量超越日本小松,升至国内第一;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长臂架泵车保持行业第一,汽车起重机国内市场份额较年初增长 6.8%;铁建重工大直径 TBM(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市场占有率保持在 85%以上,9 月 27 日国产最大直径(16.07 米)盾构机在铁建重工下线;山河智能旋挖钻机稳坐行业一线品牌,液压静力压桩机成为国内行业第一品牌。

  截至去年底,全市工程机械产业链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42 家。得益于逆周期调节政策的不断支持,长沙工程机械重点企业效益均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持续飘红,三一、中联位居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盈利能力前两名。

  在制造业的有力拉动下,2020年1-11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3、全国省会城市第9,逆势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重点项目”闪耀星城

  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改变一座城市。去年6月,长沙首倡制造业标志性重点项目,数量由最初17个扩充至20个,预估总投资1507.1亿元。

  在这份名单中,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三一智能装备制造项目、惠科第8.6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鲲鹏生态软硬件建设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赫然在列。

  湖南长步道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的标准镜头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其投资的长步道机器视觉广电产业生产基地,将实现年产工业镜头、工业相机、工业光源、光学软件和成套精密设备等150万套以上。

  从决定引入到项目落地投产仅8个月的时间,鲲鹏在长沙飞出了“新速度”。去年,首台“湘籍”湘江鲲鹏服务器下线,鲲鹏生态在长沙加速布局,以软硬一体、协同发展的方式,聚合计算产业上下游企业,助力鲲鹏生态在长沙飞出“新高度”。

  去年7月22日,总投资超300亿元,主厂房占地面积800多亩的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第8.6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正式封顶,并于去年11月17日顺利搬入首台曝光机,“曝光机是项目最重要的设备,是面板制造的‘心脏’。”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PC处长沈纬徵介绍。

  去年12月29日,在三一智联重卡和工程机械扩产项目1号厂房,三一全球首台国六大跨度举高喷射消防车下线;

  去年12月31日,中联智慧产业城挖掘机械园区下线首台中型挖机以及大型挖机,填补了湖南本土大型挖掘机智能制造的空白。

  层次高、能量大、带动力强是它们的共性;助推当下,引领未来是它们的使命。如今,这20个重大产业项目随便单拎一个出来,都正在成长为垂直领域的“领头羊”,产业生态的肇始者、技术创新的“尖兵”,产值增长的支撑点。

  回望大战大考之年,“凭制造强市,以项目为王”是长沙的战斗形态和答题思路。随着产业基础不断迈向现代化,长沙制造业必将再攀高峰,在践行“三高四新”战略中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落实“三高四新”战略部署 开好“十四五”新局面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过去的一年,长沙工业发展数据亮点纷呈。

  从总量看,长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与武汉基本持平,高于郑州;从增速看,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喜人,在中部省会城市位列第三;从投资看,长沙的工业技改投资在政策刺激下保持高速增长,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历史坐标,往后看,“十三五”的发展硕果累累;朝前看,“三高四新”战略布局逐渐铺开。接下来,长沙工业系统要如何保持发展定力,彰显省会担当?如何让长沙工业站在全省最高处、走在全省最前列?

  1月15日,记者从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未来,长沙工信将从战略引领、工作铺开、机制完善、产业建设等7个方面为长沙工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全局方面,要落实“三高四新”战略部署。深入落实省委“三高四新”战略,抓好抓实省委确定的“八大工程”;始终瞄准“先进”这一方向,推动全市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同时奋力体现“高地”这一要求,以催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工作开展方面,要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持续开展“局班子成员联点、逐月走访调研”工作机制,提振企业信心,压实属地责任。

  产业链建设方面,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依靠更健全的工作机制,对全市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进行进一步完善调整;依靠更有实效的招商引资,动员各分链办更好发挥“链长”“链办”“链员”作用,集中精力对接“国家队”“领头雁”“隐形冠军”;同时,推动优势产业链条协同发展、集群发展。

  激活发展新动能方面,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两上三化”(上云上平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其次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引进来”和“走出去”;此外,通过一手抓软件企业、人才的引进,一手抓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新兴领域软件的研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产业集群发展方面,要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一方面,积极打造工程机械产业、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网络安全(信创)产业等方面的“1+2+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对生物医药、新一代半导体、智能网联汽车等其他新兴及优势产业的集群建设。

  市场主体培育方面,要深化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未来,长沙工信将按照《长沙市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和《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类小巨人企业认定办法》的既定目标,计划培育一批国、省、市级及小巨人级企业;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充分挖掘中小企业创新潜能;此外,通过持续做好融资服务、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与持续做好权益保障多措并举,全方位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编辑:谭伟】
关键词:工业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