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版春节,留住非一般年味
长沙晚报全媒体评论员 付臣欢
近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就是说,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我们将共度第一款非遗版蛇年春节。
春节申遗成功,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甚至可以预见,校园里的考生们接下来将中英文齐上阵,接触不少关于春节申遗的考题。因为这的确很有意义,免不得都要唠一唠、写一写。
春节,这个属于中国人的节日,牢牢镌刻着一代代的习俗文化、家庭团圆与美好期盼。正如申遗项目的副标题所说,这是“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所以,无论是身在祖国,又或是居在海外,腊月的时钟一转,都在眼巴巴等着春节闪亮登场。如果非要说春节有什么,我们常常概括为年味。年味是七大姑八大姨的轮番问候,是一大家子围坐在一大桌子前边吃年夜饭边唠嗑,是春联、贴福、红灯笼、烟花爆竹、舞狮、压岁红包等等中国红、热闹味,是南边吃汤圆北边吃元宵……这些,是春节扎根在一代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年味。
更重要的是,年味中包含着春节的文化内核——对团圆的期盼与对安宁的向往,辞旧迎新的“重生”与家国情怀的共振。也正是如此,人们哪怕天南地北也会奔向亲人团圆,哪怕旧岁有忧仍相信新年新气象,哪怕春节时令天寒地冻却心生温暖。这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共通情感,人们需要、乐意、沉醉。所以,春节走向世界,未尝不是一种必然。
在春节申遗成功之前,它就越来越趋于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的年味,春节的中国红,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而申遗成功,则是让春节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世界性肯定,也将带着其中的中国式文化与情感传播得更广更深入。
同时,它也提醒着我们:应当更好地呵护春节、留住年味。也许随着社会进步与生活水平提高,年味不再是“过年才能吃一顿饺子”“过年才有一套新衣服”。或者说,这种年味已经日常化。然而,关于春节的特殊氛围,关于非一般的、特定的年味,值得我们久久传承。那是关于“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人情味、烟火气,关于民俗年俗的文化味,是春节年味的根。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