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让非遗飞入日常

相链区块链

付臣欢

北京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我国3个项目的转名录申请。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项目被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非遗,近段时间讨论度挺高。自从李子柒带着漆器、蜀绣等非遗作品回归,一大批非遗手艺人涌入大众视野,有了一批想要了解非遗、欣赏非遗的消费者。

作为历史悠久、文物昭彰的湘楚之地,长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彩,如同一颗颗岁月打磨而成的珍珠,等待更多人的欣赏与保护。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提出两道“融合命题”,其中之一就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样不外乎答好这一命题。

非遗看似是物,譬如湘绣、湘剧、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等,但归根到底,人才是核心。近年来,长沙通过开展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评选工作、举办非遗培训班、聘请老艺人“传帮带”等方式,让非遗手艺与非遗手艺人得到更多肯定与更广传承。同时,“非遗进校园”“非遗公益课堂”等活动又把非遗知识融入教育体系,让非遗种子早早种在大家心中,有机会随着学生成长开花结果。

从非遗手艺人到非遗传承人,再到周围市民,非遗一步步走上更大舞台。而“文化+科技”,又是非遗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比如《长沙晚报》就曾报道过90后苗鼓舞传承人肖纳姣,她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的精髓,更在创新中赋予了非遗新的生命力——尝试将流行音乐与苗鼓巧妙结合,并把非遗推广搬进了短视频,让非遗与生活日常有了更加紧密的连接,不再是“遥远的故事”。如今,她的抖音号已拥有2.7万粉丝,作品获赞破40万。如果仅凭线下推广,很难吸引这么多人、传播这么广泛。

对于非遗保护来说,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可在多方面下功夫,比如建设非遗数字化共享平台、推广非遗文创产品等,这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手段,能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跟上时代潮流与群众需求。如此,了解非遗、喜爱非遗、学习非遗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才会实现非遗传承的自我滚动和整个生态的闭环。

希望非遗这一串串明珠,乘着“文化+科技”融合的力量,被更多人拾起珍惜,在更多传承人手上闪亮发光。

【作者:付臣欢】 【编辑:肖彪】
关键词:非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