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夜谈丨溺爱是伤害,爱应恰如其分
白木
每年的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一个让小朋友们快乐的节日。
节日的由来却有些沉重——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节日的设立,旨在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受教育权和抚养权,改善儿童的生活。昔日战争对儿童的伤害触目惊心,显而易见。然而,和平年代另一种对儿童隐性的伤害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那就是过度的娇惯、溺爱。
近期两个热点事件令人深思。一是“高铁互殴”事件,“五一”假期,一位高铁女乘客与孩子家长相互掌掴,被成都铁路警方判定为互殴,引发网友热议。事件的起因是3个“熊孩子”多次踢撞女乘客的座椅背,女子劝阻时,家长护短,怒怼女子,引发了冲突。
另一个热点事件是5月27日,广州一名男孩趁女店主不注意,转身踢了11个月女婴一脚,女婴随即放声大哭。店主向男孩及母亲讨说法,男孩不愿道歉。店主要求带女婴去医院检查,遭到男孩母亲拒绝。警方帮忙调解,男孩母亲再次拒绝调解,称直接找其律师就行。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童年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和黄金期,童年时期习得的观念、行为将深刻影响其一生。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倘若扣歪了孩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孩子以后的人生很可能跑偏,这种负面影响将伴随孩子终身。
为人父母者,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些家长对孩子,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但爱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俗话说:“惯子如杀子。”一味娇惯子女,很可能会害了他们。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不批评教育,反而包庇纵容,孩子会以为自己做得对,久而久之,就可能养成各种坏毛病。幼小时,性格顽劣或不致造成多大危害,待到长大成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凡事我行我素,则很可能脱离社会的正常轨道,酿成大错。因此,家长除了给予孩子必要的物质保障、感情满足,还要教其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一份子。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告诫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规范孩子的言行。这种空洞说教的作用往往不明显。其实,小孩子的品质是在受感染、被熏陶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家长是孩子学习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家长言传身教,孩子如影随形。家长行得正坐得端,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家风家教,一脉相承。总之,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自己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童年起步的,儿时所接受的爱与教育的影响将贯穿人的一生。愿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在恰如其分的爱和正确的教育中茁壮成长,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