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指引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相链区块链

  徐红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一重要论述,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笔者结合职业教育工作实际,有以下学习体会。

  一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人才是第一资源,职业教育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是支撑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从根本上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最终要看育人质量。职业教育育人质量的标准是“德技并修”,其中,“德”是立身之本,“技”是立业之基。我们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学校层面来看,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因此,要注重培养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德育工作队伍。针对高职学生成长特点,聚焦其思想关切,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课程思政政治引领的价值作用,努力把学生塑造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是找准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发展定位。职业院校作为探究知识的殿堂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承载着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时代重任,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欲使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职业素养成效得以实质提升,主体“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应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载体,塑造力克浮躁与功利的匠人文化或匠人培养制度,推崇把工作做到极致和对工作高度忠诚的做法,养成对自己手艺的自信、自豪和自尊态度。其次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尊重学生成长和成才规律,准确把握工匠精神对于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构筑工匠文化,在“润物细无声”处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是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传统基础工业转型升级、新兴战略产业迭代、新兴与传统工业循环赋能,需要培养更多能应对未来技术和产业变化的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只有摸清企业用人需求,才能提高产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端是职业院校,一端是产业企业。校端培养结合专业优势,积极对接特色产业,积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需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与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对接,实现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同频共振,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立地”能力。校企合作可以快速回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深度对接职业岗位场景,共同建设新专业新课程,改造传统专业和课程,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功能性、价值性、适应性,持续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相关链接>>>专题|“奋进新征程 奋力强省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征文

【作者:徐红丽】 【编辑:庹新岗】
关键词:职业教育 理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