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道】湖南新高考,家长最挠头的是什么

【长沙道】时光穿越44年,我们对高考的关注改变了什么?


    6月9日下午,随着最后一门考试课程终考铃响,湖南新高考首考降下帷幕。按照高考改革方案,湖南“新高考”不再分文理,实行必考与选考相结合,考试科目采用3+1+2模式,高考时间也由往年的两天变为三天。

     三天来,与考场内学子奋笔疾书形成对比的是,考场外的“陪考大军”却似乎感到时间漫长。跟往年一样,他们聚焦在各个考点附近,掐着时间,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孩子走出考场。有的家长拿着粽子,寓意“高中金榜”;有的家长手持葵花,或举着有向日葵图案的太阳伞,寓意“一举夺葵(魁)”;有的家长穿红衣或旗袍,寓意“旗开得胜”。在师大附中考点外,一位家长甚至还身穿“齐天大圣”孙悟空服装来给孩子打气……望子成龙之心切,由此可见一斑。

     道哥认为,家长陪考,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带来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也可能让孩子产生精神压力。其实,高考不只是考察学习成绩,同时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因此,在陪考这件事上,家长应该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决定是否需要父母陪考。

     回想30多年前,道哥参加高考时,根本看不到有家长陪考,连送考的都十分罕见。当时是一个班的考生租一台中巴车,由班主任和一名负责后勤的老师送考。考生都是集体就餐、集体就寝,除了外出要请示报告,其他跟平时在校几乎没有两样。

     30多年前,湖南高考考场上的竞争之激烈,其实远超今时今日。道哥记得,那时先要参加预考,选取大约三分之一的考生参加高考,而获得资格参加高考的幸运儿,最终“金榜题名”的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那时不仅高考录取率远低于现在,而且考没考上与人生命运关系很大,真正可以说是“挤独木桥”,是“命运的转折点”。

     从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已有44年,有如一条跌宕起伏、变化多姿的历史长河,其中发生过好几次大的历史变革。

    1977年12月,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多人,录取率为4.79%。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安排在冬季的高考,考生中从1966年到1977年的毕业生都有,不乏师生同场、夫妻同考、兄弟叔侄同试,彼此之间的年龄相差十五六岁。


  1996年,国家出台《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大幅增加。1997年,全面实现并轨。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大扩招”使高等教育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短短五六年中,大学招生规模扩大了近3倍,“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高考取消了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同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

     2021年,湖南新高考迎来首考,采用3+1+2模式,其中再选科目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需要以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根据全国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及录取人数计算,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4.79%,上升至1998年的33.75%,伴随着21世纪的扩招上升至2018年的81.13%。2020年全国高考整体录取率达到90%左右,预计今年将进一步上升。

      从上述变迁可以看出,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是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考生可选择性越来越大。特别是录取率越来越高,44年来增长近20倍。按理说,考生和家长应该越来越觉得轻松,以平常心待之。可现实中,为何反而产生如此庞大的焦虑群体?

      道哥认为,焦虑并非机会匮乏,反而是因为选择的机会太多,大家的期望值更高。在三四十年前,录取率很低的时代,读大学只是少数“天之骄子”的权利,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简直就是“陪太子读书”,自然谈不上有相互竞争的压力。后来随着高校大门日益敞开,机会增多了,选择面宽了,考生和家长的期望值必然迅速提高,这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高考录取的多元化、高校分化的加剧,助长了焦虑的产生。在三四十年前,本科学校之间,甚至本科与大专、中专学校之间的差距,没有现在这么大,只要考上了就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而在大学变成“大众化教育”之后,985、211院校与大专院校之间,录取分数线差距很大,其在家长们心中的地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家长们对高考的焦虑,在很多时候也是对公平公正的担忧。纵观44年来高考变迁,高校招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大,高考录取中各类“加分”项目,一度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新高考,采用3+1+2模式,体现出人才选拔的方式、类别的多样化。家长最挠头的是,按照新高考规定,首选科目在历史或物理中任选其一,再选科目由学生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如此混合搭配一共有12种之多。那么,再选科目成绩的等级分是如何转换的?再则,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也将发生很大变化,除了要了解院校之外,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专业因素。

       在老高考模式下,孩子们考的是大学,即使这所大学在某方面有开办得非常有特色的专业,其分数线也不会比其他专业高到哪里去。但在新高考模式下,志愿填报的录取以专业组的形式进行录取,以专业为导向,那么就会导致有部分开办得有特色的专业会比这所学校其他普通专业分数高很多,有可能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比985、211院校的某些专业分数都要高。这就对家长在给学生填报志愿填报专业时提出了比以前更加高的要求。

     在44年的高考变迁中,我们注意到通过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三位一体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人数比例在逐年增加。在新高考模式下,这种通过多样化升学方式进入大学的模式只会更加丰富。它体现了对孩子未来规划的重要性,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性格和兴趣的认知、对院校、对专业的认知越来越显得重要。

      在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必将更将多元化。目前国家已大幅度增加了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希望随着新高考的落地,读中职、高职不仅能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也成为考生和家长眼中一条重要的成才之路。

【作者:袁云才】 【编辑:杨晏彬】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