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的反思:是时候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困扰了

相链区块链

  想必大家最近应该也都有关注胡鑫宇案吧。

  自从失踪后,围绕着胡鑫宇的各种讨论、揣测乃至阴谋论,就层出不穷。在这些讨论中,胡鑫宇本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被刻意忽视的。在亲属和老师的眼中,胡鑫宇懂事乖巧,事发前也没有明显异常,不可能会突然躲起来上吊自杀,而当他上吊的尸体被发现后,很多网友仍认为这是凶手刻意伪造的。

  但是在警方的通报中,我们会看到:

  根据案发后心理专家进行访谈分析,发现胡鑫宇失踪前有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问题,进食异常,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甚至,根据调查,胡某宇在自杀前录制了两段音频,清晰地表达了自杀意愿。我们也看到在他本人的书本、笔记本中,写过失眠、失落、想回家等内容,他还曾向老师、同学表示:自己学习压力大,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睡眠问题,想回家等;甚至也向父母表达过,在去年9月底,就与母亲三次通话,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这些种种迹象,都表明胡鑫宇受到长期的情绪困扰,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有抑郁倾向,但这些都被忽视了。

  其实,在中国,长期受到不良情绪困扰,出现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并不在少数。根据南京脑科医院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高达27.4%。按2022年统计,中国人口中大概有15699万人为青少年 ,27%就是4238万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触目惊心的数据。而这4238万人当中,又有多少如胡鑫宇这样的,明明长期受到精神压力折磨和情绪困扰,却一直被视而不见,求助无门?这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好好反思。

  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青少年饱受情绪折磨?结合胡鑫宇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两个主因。

  第一个主因,就是严重内卷的学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成年人要在工作中内卷,而青少年也需要在学业上内卷。通过胡鑫宇生前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饱受课业压力的折磨,甚至出现睡眠问题——是的,我们的课业的内卷,已经卷到孩子们连睡眠都不能保障。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当中,出现严重身心健康问题的概率,必然是极大的。尤其是,当家长、学校、学校老师对孩子不断地增加作业,层层加压,整个教育体系的驱动力又是考试再考试,每天都考试,就相当于让这些孩子每天都处在被评价的焦虑中,于是我们就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所谓的“空心病”,感到人生迷茫,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每天都是让他们紧张、焦虑、痛苦的事情,甚至感到生命毫无价值,激发出强烈的自我否定,甚至于自我伤害,乃至于自杀自残。

  第二个主因,就是家庭矛盾,尤其是亲子之间的矛盾。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69%的学生患者在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在胡鑫宇案中,我们从其父母亲友口中最常听见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也是因为看到孩子的懂事,所以胡的父母始终无法接受孩子是自主离家出走并自缢的。这也是中国现在很多家长的主流观念:教育孩子就该让他们变得这么懂事乖巧;又或者说,他们希望孩子能从小就这么懂事乖巧。

  但问题在于,这种“懂事”的背后也可能藏着很大的心理隐患,比如胡鑫宇之所以懂事,很有可能是因为他知道父母并不理解自己,无法真正回应自己的诉求,在懂事的背后,其实是拒绝表露内心感受,不愿倾诉,也想不反抗,因为他们知道那样会被更严厉地责骂,或者会让父母深深地失望,所以习惯性地将苦水往肚子里吞。表面看起来,乖巧听话懂事,甚至还很阳光,但内心其实是压抑而痛苦的。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保护乃至改善呢?

  所谓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背后其实是这个社会环境出了问题,而无论是过分内卷的学业,还是沟通不畅的家庭模式,都很难在一朝一夕间改善。但有一件事是现在可以做的,那就是:先正视起来,不要再对早已泛滥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视而不见。

  胡鑫宇也表达过自己的情绪困扰,也向父母师长倾诉过求助过,但事情出来之后,父母亲人却始终坚持说他不可能是离家出走,坚持他一定是在学校“受害”,坚信他那么懂事乖巧听话不可能有心理困扰。这种对明显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尤其是拒绝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心态,是许多中国家长的共性。

  一方面,是出于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觉得承认孩子心理出问题,就等于自己养了个“神经病”,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另一方面,则是在逃避自身的问题,不愿面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问题的可能,所以宁愿一口咬定,要么是孩子自己想太多,要么就是因为外因而“受害”。而恰恰就是这种拒绝正视的态度,让胡鑫宇的求助石沉大海,甚至把他推向更加绝望的心境。

  当然,这不仅仅是胡的父母的问题,在这次事件中,我们也看到,拒绝承认胡本人的心理问题,不断归因于各种阴谋论,臆测胡为“被害”的,不仅有胡的父母,还有无数的网友。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广泛存在的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与病耻化的问题。心理行业的从业者都知道,被看见,往往是治愈的开始。往往是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共情,人们才有信心去战胜心理问题,去解决心理困扰。

  另一方面来说,也只有正视起来,我们才能去发现这些青少年心理困扰背后的社会成因,才能想到如何去改变,去纠正,去解决。在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面前,如果我们还是采取这种漠视的态度,拒绝直面问题,一味地归咎于个体的脆弱或想太多,或者是归因于各种阴谋论,那只会造成更多的胡鑫宇。


【作者:喜猫】 【编辑:余燕婉】
关键词:心理健康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