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雨花造 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相链区块链

  周游

  10秒,一台长步道工业镜头下线;1小时,一台驰众机器人诞生……当金属的光泽与智慧的光芒交相辉映,当机器的轰响与头脑的风暴激荡共鸣,一大批打上“雨花造”标签的产品,从圭塘河畔走向全国乃至全球。雨花,正迎来先进制造业的高光时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为湖南擘画了“三高四新”宏伟蓝图。其中,就包含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这一重要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湖南调研并主持召开先进制造业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牢记殷殷嘱托,雨花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守制造业的决心不动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坚定不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据最能让人感受奋进的伟力:近年来,雨花区深耕“一主一特”产业定位,去年,长沙比亚迪成为全省首个产值超过600亿元的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数控机床)产业链分别增长55%、15%;雨花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052亿元,成为全市首个破千亿元的省级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600余家,居长沙内四区第一;高质量发展首次挺进全国十强,稳居中西部省份城区第一。

  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每一次开创性的进发,都是新的抵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千帆竞发的新常态下,一场与时代的壮丽对话,正期待雨花发声!

走进雨花经开区,生产车间内机器林立,工业机器人组成制造大军,机器巨臂灵活舞动,彰显着雨花“智”造的实力。中轻长泰(长沙)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战略定力 久久为功擦亮“雨花造”金字招牌

  全国每15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雨花造”;每5颗工业镜头就有1颗“雨花造”;每1.25条造纸生产线就有1条“雨花造”;每8台激光加工设备产品就有1台“雨花造”;每20个红外线体温计就有1个“雨花造”;几乎每辆铁路机车轨道线路传感器和监测系统都是“雨花造”……

  从星光点点到光华灿烂,从名不见经传到蜚声全国乃至全球,新时代的“雨花造”正演绎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恢弘大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雨花区委书记刘素月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强总理调研湖南讲话精神和指示要求,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巩固在优势领域领先地位,努力在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实现领跑,让更多“雨花造”成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

  铁轨上飞驰的高铁、地铁,如何为其定制“全身体检”?走进雨花经开区,唐智科技可以给你答案——给车辆安装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宛如一只“把脉”的手,可采集设备及轨道的运行健康状态并即时报警,同时,信息通过诊断仪实现故障的快速自动诊断与行动响应,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被称为高铁、地铁的“随行医生”。它既能精准“诊断”,还能贴心“监测”,随时为列车做“健康诊断”,确保乘客出行安全。目前该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隐形冠军”。除了已应用的长沙地铁1号线、2号线、6号线,目前长沙地铁1号线北延线、2号线西延线的订单也已签订,列车正在中车株机公司密集生产交付中。

  所谓先进制造业,体现在产业先进性、技术先进性、管理先进性。由制造业迈向先进制造业,离不开精准的产业定位、持续的技术升级,雨花经开区蹚出了一条自我突破之路。

  作为雨花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雨花经开区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与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含传感器)产业发展,因地制宜走“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一主一特”产业体系。去年,雨花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052亿元,成为全市首个破千亿的省级园区,提前实现千亿目标。

  目标的实现,来自头脑的战略定力,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来自手上的慢工细活,产业生态需要悉心培育。

  走进晓光模具新能源汽车车身装备及零部件智能制造工厂内,现代感、科技感扑面而来。焊接机器人车间的机器人挥动手臂,快速完成一个个焊点的焊接,加工后的零部件通过传送带进入下一道工序,生产全流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

  专注于“一主一特”产业定位,雨花区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发展,从招商、研发各个环节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以智能制造为统领,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速。据统计,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居长沙内四区第一,其中雨花经开区高新企业达206家,是全省首个突破200家的省级园区。

  科技创新 让“雨花造”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翻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这一关键词出现多达数十次,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驱动高质量发展,从雨花经开区的企业长步道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机械手前后忙碌,工匠细心打磨,历经荒折、砂挂、研磨等十道程序,一块晶莹剔透的工业镜片在湖南长步道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亮相。

  从前,提起镜头,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尼康、佳能、施耐德等品牌,而高端工业镜头市场,长久以来被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老牌镜头厂商所占据。

  如今,长步道自主创新研发的标准工业镜头、精密线性扫描镜头、远心测量镜头等七大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慧生活、工业检测、高端装备等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市场每五颗标准工业镜头就有一颗是“雨花造”。

  发展加速度的背后是企业大手笔投入科技创新。公司负责人李四清介绍,团队500多人,其中20%为研发人才,公司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7%以上作为研发经费,目前已拥有200余项研发专利,成为国家工业镜头标准制定牵头单位。

  科技创新是“因”,高质量发展是“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实现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科技创新成果要“落地开花”。

  3月28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其中,雨花区位列第20位,在去年基础上再进1位,成全省首个进入前20强的城区。

  支撑进阶名次的,是一串串鲜活的跳跃的数据: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居长沙内四区第一,其中雨花经开区高新企业达206家,是全省首个突破200家的省级园区。2022年,反映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技术贸易合同成交额超过227.73亿元,同比增长42.87%,居全市第一。

  没有国家级园区,没有“双一流”高校,雨花科技创新如何突围,如何做大、做强、做优,底气和信心来自哪里?

  其一是搭建平台。3月7日,全省首个区县级女科技工作者联盟在雨花区成立,让各行各业的女科技工作者握指成拳,搭建政策、创业、健康等交流服务平台,成为驱动科技创新的新动能。

  近年来,雨花区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下好高质量发展“先手棋”,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统筹推进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建设实施工作。

  其二是鼓励扶持。1月30日举行的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雨花区通报表彰过去一年贡献突出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并向505家企业兑现政策奖励5800万元。其中,专设奖项表彰在高新技术、研发投入、技术交易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和单位,彰显了雨花重视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其三是加强转化。与高校主导的基础性研究相比,企业的科研更注重实用性。以工程建筑和设计企业为例,雨花区云集了相关企业1370余家,工程建筑业产值达到2556亿元,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五分之一,工程设计业营收达到216亿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呈现出“工程设计于斯为盛”的繁荣景象。

  去年,雨花区在东塘正式启动中部(长沙)工程技术创新智谷建设,整合辖区央企、国企等工程技术资源,旨在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构筑企业合作互补的新平台,着力形成“1+3+9+N”产业发展体系,力争在5年内实现千亿产值规模,带动万亿产业链集群发展,成为工程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引擎。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雨花还有更多生动的实践。

  数字,可联通世界,能领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信息时代,得数字化者得先机。上海爱数信息全国总部、中国联通中南研究院、零食很忙数字化总部供应链中心、深圳华傲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去年11月以来,一个个重量级企业接踵落户,既为长沙奋力“强省会”贡献强劲的数字动能,也彰显雨花不做“数据郊区”要成“数字强区”的壮志雄心。

  浏阳河畔风起“云”涌,数字经济正引领一场从“本来”到“未来”的铿锵前行。

  研究院所,除了自身产生科技成果外,也是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重要环节。雨花区拥有省、市级设计院所15家,在长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都集中于此,其中不乏中国电建中南院、中机国际这样的行业龙头。通过大力推动实用性研究转化落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雨花区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今年,雨花区还将推进国家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平台、长株潭创新医疗器械中心建设,发挥湖南工业4.0创新中心、大族智能制造研究院、省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辐射带动作用,力争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上市企业1家。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雨花区委副书记、区长黄军其表示,雨花区将聚焦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创平台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企业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强区。

近年来,雨花区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下好高质量发展“先手棋”,图为雨花区企业可孚医疗。  陈飞 摄

  三长制 多措并举培育更多“雨花造”

  2021年,比亚迪DM-i超级混合动力工厂项目在雨花经开区启动建设,6个月,完成从启建到投产的过程。去年,长沙比亚迪实现产值672亿元、增长55%,成为全省首个产值过600亿元的汽车企业。耐得烦,霸得蛮,技术创新敢为人先,回溯比亚迪的发展历程,竟与湖湘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

  企业能在高质量发展之路“狂飙”,离不开政府持续提升服务,做好后勤后盾。近年来,雨花区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

  翻开雨花区的项目清单,“雨花速度”并非仅有比亚迪一例。

  2019年10月,建筑面积4.21万平方米的长步道机器视觉光电产业基地正式启建,两个月便完成一期项目里的1.5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封顶,原定于三年后才建设的二期也提前开工。不到一年时间,包括工业厂房、办公用房、研发中心、光电检测中心等在内的长步道机器视觉光电产业基地竣工投产,公司总部也从广州迁到长沙。去年,长步道入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实现再跨越。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面对新的区域竞争态势,如何厚植发展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加速推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这个春天,雨花区以“三长制”破题。

  何为“三长制”?今年,雨花区率先探索指挥长、链长、楼宇长“三长制”,对10个重点区块、10条细分产业链、10大特色楼宇,实行“一对一”帮扶服务,有力推动全区重点区块、重点产业链、重点楼宇建设。

  “三长”不但要立足各自产业特色,做好培育文章,同时,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实行“一对一”帮扶。以10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雨花区深耕细分领域,打出了产业的“组合拳”,发挥了政策的“协同力”,有了效果的“能见度”。

  以产业链的思维推进产业升级,带来一系列新气象。

  规划方面,通过划分“十条重点产业链”,从源头上全面突破,实现由点到面、由链到群,以企业和项目支撑,不断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以产业链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实现由链条向集群转变,从而促进最终产业集群效应的显现。

  招商方面,不再关注“大而强”,而是紧盯“精而准”。2月12日至14日,雨花区由区委书记带队的两个招商团,先后向深圳、广州开拔。在深圳的招商大会上,现场6个项目签约,集中在绿色再生资源、新能源出行、智慧医疗等新兴领域上,摸着产业链的“脉搏”招商。

  协作方面,链上企业不再单兵作战,而是握指成拳。3月23日,一场数字经济产业链“企业家沙龙”年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主题讲座活动在英维创新大厦举行,联通(湖南)产业互联网公司、中国电信长沙分公司等“链主”企业和70余家产业链生态企业应邀与会、共商未来。政企面对面谈需求,企业面对面谈合作,为数字经济产业链发展“提档增速”赋能。

  帮扶方面,不再是“我有什么你要什么”,而是“你要什么我给什么”。今年,雨花区将长沙市“万名干部进万企”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季活动与“三帮三促”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相结合,扩大帮扶的点、线、面。帮扶专班由2022年的378个扩展至1030个,聚焦区内中小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楼宇,重视帮扶成效,有效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为企业发展带来浓浓“春意”。与此同时,雨花区对龙头企业建立清单服务,争取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发展一片”的良好局面。

  历史的地平线是由奋进者标注的。速度与激情的“大片”,每天都在雨花的大小厂房和车间上演,一件件“雨花造”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雨花区正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聚焦“抢先进、拼经济、保稳定、促发展”工作主题,加快打造“四个一流”现代化强区,以一地一域精彩为全局全域添彩!

【作者:周游】 【编辑:李卓卓】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