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龙潭非遗丨映像湖湘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锋
以木为本,刻型绘之,着衣戴冠,故成木偶;托举提拉,以偶做戏,方为木偶戏。
藏在深闺
在怀化溆浦县龙潭镇浆泥冲谌友生家中,难得聚集了龙潭镇木偶戏剧团的八个成员。9:00左右,龙潭镇文化馆馆长舒生带着记者到了谌友生家中。“以前没啥人关注,我们自己唱自己的”,谌友生说。而在清末,人口不到30万的溆浦县,就有49副木偶戏箱。
与演员化妆在舞台上演出的高台戏不同,木偶戏以偶做戏,又称为傀儡戏,又叫低台或矮台戏。舞台一般是现场搭建,台口高2.7米,台顶高3.6米,总长3.5米,宽2.8米。下面1.7米用围台布围住四周,上下有挂木偶的棕绳,中间挂景布(又称中帐),表演时只见木偶不见演员。主台建成后还有附台,用两根竹尖作柱,四根竹夹作梁,再用2根棕绳由后夹上向后柱拉紧,便成附台。附台用来司鼓、唢呐,中场锣钹、小锣等艺人所坐位置。
搭建戏台时,比谌友生还忙的是他父亲谌贻源。83岁的老爷子是上一任团长,也是现任的艺术顾问,熟稔程式仪轨、戏曲唱演、木偶制作、服装制作。木偶戏剧团的正箱、偏箱、衣箱、头子箱、杂箱都由他打理。谌贻源小心翼翼地从各式箱子中取出木偶、服装、头饰、道具,穿戴整齐,兴起时更是示范演上一段,目光中满是对木偶戏的喜爱。
当得知众人要了解木偶戏传承历史时,谌贻源突然从晒谷坪一个角落翻出了褪色电线捆扎的木偶衣服,一共八套,生旦净丑,黄黑红白四色蟒袍,棉布做底丝线刺绣,纹样图案精美异常。当天,回到家乡创业的设计师谌鲲鹏和妻子黄夏茵也来到谌友生家中,面对因时间久远而老化朽烂的服装,热爱手作的黄夏茵语带惋惜:“越精美,越遗憾。”
“从小跟着我爸爸唱戏,我都没有见过这些衣服。”谌友生看着父亲翻出传承四代的服装,大为震惊。1984年,谌贻源重新起台创立木偶戏剧团时,与谌友生共同创制了一批新木偶、服装。服装上的纹样如蟒纹不再沿用刺绣,而改用油画手工绘制,后续补充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化纤面料卡通印花。而自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服装默默藏了几十年,儿辈、孙辈都已全然不知。就像如今的龙潭木偶戏,深藏在雪峰山北麓,只在年节庆贺时才搭台演上那么一出。
半农半艺
“这些年,一年演不了几场了。”今年已经76岁的副团长谌赐荣不无遗憾。十几岁开始便学唱木偶戏,先后进入上河阳戏团与葛竹坪花灯戏剧团。1984年谌贻源起台后,与他搭班子,一直是团里的“主力唱将”。虽然现在嗓子不如当年,但团里的年轻人都和他学了一手。
在谌友生的记忆中,父亲起台的那几年是最红火的时候。“那时候是整年在外面演出,农忙都不回来了。”无论是家庭聚会、生日宴席、祠堂庆典,还是人流如织的旅游景区,谌家木偶戏团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表演受邀献艺,足迹遍及邵阳、黔阳、溆浦等地。
演唱时,龙潭木偶戏唱腔以高亢、粗犷为主,其中小旦、小生唱腔优雅一点,以锣鼓、唢呐为伴奏,一人启腔,众人帮腔,以清唱为主,观众听得懂,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表演戏曲多以武打为主,鬼怪戏多,表演以神戏为主题,如“全香山”“目连”等戏,多数歌颂正直神圣、忠孝节义烈士及爱情之剧目,木偶戏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和技巧。
“我们唱木偶戏有一个行话叫‘七紧八松九快活’。演一出戏,七个人是紧缺,八个人是松活,九个人那就逍遥快活。”在这个平均年龄已逾50的龙潭木偶戏班里,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既能熟练操纵木偶,也能演奏各种乐器,确保演出的圆满。
较于木偶戏昔日的辉煌,如今,溆浦县内,唯有龙潭木偶戏班仍在坚持,成为最后的守望者。肩负传承重任,又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让谌友生深感担忧:“困难总是多多少少有,主要就是唱的机会少,发扬下去确实很为难。”
当前,木偶戏班子也是半农半艺,不过一有活动,又能放下农具,投入演出。“我的班子原来都是跟我80年代一起演出的老搭档,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把他们叫到一起。”
“我们都是从小就学习木偶戏的,只要有戏唱,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这是谌友生和团员们共同的心声。对于龙潭木偶戏未来的发展,谌友生非常坚定,“要是有机遇的话,有人喜欢还是继续发扬下去,向好的方面发展。”
千古风流木偶情,声腔曲调万古扬。木偶戏,起于木偶,而不止于木偶。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