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见证的革命豪情 |“长沙红色学院”系列微党课(52)

相链区块链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学生时代经常游历的地方,因盛产美橘,故称橘子洲。江中有上中下三洲,三洲“望之如带,实不相连”,有着“十里江洲美如画,长岛人歌动地诗”的壮观美景。橘子洲不仅风景如画,更是百年历史的见证者,在这里,青年毛泽东时常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救国民于水火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如今的橘子洲伫立着巨大的青年毛泽东雕像,成为一个优美的国家级5A景区。

2010年7月,橘子洲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合并到第一师范)。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生涯,是毛泽东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湖南第一师范聚集了当时湖南最好的老师。毛泽东在这里遇见了杨昌济、黎锦熙、徐特立、袁仲谦等老师。杨昌济重视对学生的修身教育,要求学生要“高尚其理想”,能“立定脚跟”,鼓励学生要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杨昌济对于毛泽东寄以厚望,他以人生的领悟的十字诀以告之毛泽东:“修学储能,先博后渊,坚忍”。在杨昌济的鼓励和支持下,毛泽东不断地阅读进步刊物,很快他成了《新青年》的热心读者。而俭朴崇德的徐特立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毛泽东对此十分推崇。深受徐特立影响的毛泽东养成了读书必须写笔记的习惯。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非常重视身体锻炼,经常与好友蔡和森、萧子升、周世钊等一同爬山游泳,畅游湘江,橘子洲成为了他和同学去得最多的地方,他曾豪迈地宣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还经常到岳麓山的爱晚亭读书,风餐露宿,作“日浴”“风浴”“雨浴”等,以此磨炼自己的品格。毛泽东观察到当时中国“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现实,故而积极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理念。1917年4月,在《新青年》杂志上,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的论文,就发展体育、强身健体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希望青年都树立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还倡导“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读“无字之书”,就是指接触社会实际,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社会知识。1914年,毛泽东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1917年夏,毛泽东利用暑假空余时间,邀约同学以“游学”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他们身无分文,先后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5县的一些乡镇,通过给学校、店铺、庙宇和居民写对联、作诗文等方式来解决食宿和路费,行程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在游学中,他们广泛接触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等各种社会人士。1918年春天,毛泽东又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到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农村进行了半个多月的实地考察。通过游学,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了解了农村社会,接触了农村各阶层群众,锻炼了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他们日后养成注重调查研究之风,关注农民农村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士。

  学生时代,心忧天下的青年毛泽东常常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开阔而奔流不息的湘江,遥望岳麓山和第一师范,思考着如何改变旧世界,建立新世界。1918年4月,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等好友同学一同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1919年,毛泽东和彭璜等组织湖南省学联开展声援五四运动的活动,并创办《湘江评论》。1920年初,毛泽东组织湖南进步人士进行驱张运动,8月,毛泽东和易礼容等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9月,在长沙又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宣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至此,在建党的前期,毛泽东领导的以新民学会为核心的革命活动,为湖南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5年8月,毛泽东离开故乡去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国内复杂的斗争形势,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诗词中,青年毛泽东发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呐喊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天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最后,通过“到中流击水”的阐述,激励广大青年投身到当前火热的斗争中去,作大时代的弄潮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返回湖南,来到橘子洲头。“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即出自毛泽东1961年写就的《七律·答友人》。洞庭湖畔热潮涌动,橘子洲头颂歌起伏,激励湖湘儿女再创辉煌。

【作者:曾灵,邓迪,罗亚坤】 【编辑:黄启晴】
关键词:橘子洲 红色学院 微党课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