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算盘
龙德豪
在我的书房里,珍藏着一把旧算盘,那是我读小学五年级学珠算时母亲为我买的。每当我看到它,尘封的往事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1963年下学期,我告别了家门口的初级小学,来到了离家10余华里的月溪完小求学。领到新课本时,我发现比初小多了好几门课程,如地理、自然、珠算等,我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完成各科学习任务,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
教我们珠算的是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男教师,高个头,衣着朴素,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进教室,他便将一把大算盘挂在黑板上,用目光将全班同学扫视一遍后,便进行自我介绍:我叫刘湘源,本乡白羊村人,本期担任你们班的珠算教学,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接着刘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算盘的由来、学习珠算的意义及方法。他告诉我们:算盘起源于中国,是东汉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刘洪发明的,具有2600多年的使用历史。直到现在,算盘的应用范围仍然相当广泛,希望同学们跟着老师,扎扎实实学好珠算。要想学好珠算,首先每人必须备好算盘,掌握好学习珠算的方法:其一、要熟读和背诵珠算口诀,这是学好珠算的基础;其二、就是多多练习,老师每节课所讲的内容,课后一定要反复练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周六回家,我便将买算盘的事告诉了母亲,周日母亲带着我去乡供销社买回一把算盘。这把算盘长50厘米、宽18厘米、黑框红珠,十分美观。
买回算盘后,我学珠算的积极性更高了,课堂跟着老师学,课后与同学们一起练习。老师的教学程序是加、减、乘、除,循序渐进。在学习珠算过程中,老师要我们注意右手3个手指的运用和配合,大拇指负责将梁下的算珠往上推,食指负责将梁上的算珠往下拨,中指则负责将上下梁的珠子退回原位。
在学习加法运算时,刘老师要我们从1加到36,看谁打得快打得准。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同学们心里默念着珠算口诀,三个手指拨弄着算盘珠子。几分钟后,同学们陆续报出了结果,老师将结果依次写在黑板上,待最后一个同学报出结果后,老师便在666上画了一个大圆圈,高兴地说:“从1加到36的正确答案就是666,全班多数同学答对了,只是演算速度有快有慢,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多练习,做到又快又准……”
学习加法演算后,我们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珠算的减法、乘法和除法。由于刘老师教学方法得当,同学们学习兴趣大,热情高。每天晚餐后,学校的小河边、竹林里、树荫下,到处都有同学们打算盘的身影,到处都可听到噼里啪啦的算盘声。
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们要求严格,每学完一项内容后,他都要进行一次测试,总结时他总是严肃地对大家说:“珠算测试99分不能算达标,只有100分才算合格。希望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个个达到合格标准,这样你们走上社会,用算盘进行演算时,才能不出差错,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班同学顺利完成了珠算这门学科的学习任务,绝大多数同学达到了合格标准,在最后一节总结课上,刘老师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同学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珠算这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我相信这门学科一定能在你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派上用场,是金子不管放在哪里,都会闪光……”
的确,学了珠算这门学科后,对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记得我上中学期间,每年寒假,担任生产队队长的伯父总要喊我去帮助队里帮忙,统计社员们的工分和生产队的收入和支出,然后再算出各家各户应得的工钱和粮食。少则两三天,多则三五天,虽然是义务劳动,有时甚至加班到深夜,但我心里却十分高兴,我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出点力,干点事,虽累心里甜。
走上三尺讲台后,使用算盘的机会大大增加了。我把母亲给我买的这把算盘带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当班主任时,我用它统计学生中、末考成绩;担任教务工作时,我用它统计各班学生人数及考试成绩,统计各位教师的教学业绩;主持学校工作期间,我用它统计教师的绩效考核数据和学校的经费开支情况……在我从教的几十年里,它就像我的知心朋友,时时陪伴在身边,默默地为我服务。
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电子计算器走进千家万户,算盘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计算工具已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今天的小学生再也不用学习珠算,甚至不知算盘为何物了。但是使用过算盘的人们,还忘不掉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功绩,抹不去对它的那份情愫。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