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谈雨中登沩山

相链区块链

   文 | 胡宇

  谭谈老师到达宁乡巷子口镇时,已是晚上9点多。我在酒店大堂迎候,室外暴雨,老人家裹挟一身水气风尘仆仆进来。

  晚餐?

  不吃了。

  夜宵?

  不吃了。

  已经煮了一份水饺,送您房间?

  不要了,我想早点休息。

  谭谈老师年近八十,这次一人从陕西商洛赶到巷子口这个偏远乡镇跟上我们的采风团队,行程几千里,十几个小时一直在汽车上飞机上颠簸。接站的工作人员虽然事先备了水果、点心和牛奶在车上,可以暂时填下肚子,毕竟不是正餐,我们的计划是待入住后,再陪他吃晚餐。现在老人坚持不吃,我很是过意不去。一边送他上楼,一边听他说起,这次在陕西,三天走了四个县,日程安排很紧,确实有点累。听到这里,我的歉意更深了。老人家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不忘解释,没有事的,我习惯了早睡早起。

  起得确实早。第二天早上6点,就见到谭谈老师朋友圈转发了他新写的一篇文章。

  他每天的正常起床时间居然是早上4点。

  这时我才注意到,他朋友圈每天清早都有一篇原创散文用“美篇”方式分享出来。也就是说,早上4点,老人家就起床开始了创作,基本上做到每天完成一篇,他的目标是在八十岁之前完成八十篇。这种精力、毅力和创作力,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翌日上午的行程是去沩山,天公不作美,一直大雨。我们原计划经九折仑直接过去,雨太大,考虑安全因素,改绕黄材。谭谈老师欣然同意,一路上他回忆起20多年前上沩山的印象,“密印寺大殿里满墙的佛像,很是震撼”。我笑说,“这次您上沩山,会有更震撼的感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密印寺,仅存一个殿,缩在沩山唯一的一条杂乱无章的羊肠似的街边上,20多年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镇整体搬迁,密印景区高位规划大手笔建设,格局风光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车停密印寺门口,谭谈老师撑伞下车,环视四周,寺院门口是一开阔的前坪,挨着前坪的是莲花湖,莲花湖上一座石拱桥在雨中静立,石拱桥处在密印景区大广场的中轴线上,沿中轴线更远处是雨雾中模糊的群雕、回廊、游客服务中心等。“果然大变样了。”谭谈老师感叹。

  进了寺院大门,左右两侧的文殊殿和普贤殿也是这二十年里恢复的,但万佛殿和千年银杏,还是原来的样子。站在空旷的万佛殿里,谭谈老师对着一根石柱久久凝视,赞叹古人的智慧,“你们看,这么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是一节一节叠加上去的,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全凭人力,到底是怎么立上去的呢?不可思议啊,不可思议。”大殿四壁嵌了满墙的小佛像,共有12988尊,故称万佛殿。据说有一尊是纯金打造的, 1917年毛泽东游学至密印寺时,他一手指出了真金佛像,令当时的住持十分惊讶。传说而已,没有资料考证。

  从万佛殿出来,经警策殿、毛泽东当年游学留守处的陈列室,就到了寺院后面。此处一株千年银杏经历了密印寺四次大火,见证了历史沧桑,仍然华盖如云,苍翠葱茏。站在银杏树下,抬眼望处,长长的石阶铺陈在后山,石阶尽头、山顶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金身庄严。此时雨更大了,虽然已入夏,但山上因了这雨,仍感寒气袭人,团队的很多老师纷纷转身,说要回客堂去避雨喝茶暖身。

  谭谈老师定定看着山上凝神。我试探地问了一句,“您要上去吗?”

  在问清小车可以上去接、不需要原路走回来后,谭谈老师决定,“那就登吧。”

  我一边心里暗暗惊讶,一边赶紧小心跟在身后。谭谈老师年纪已经不小,且又下着大雨,要攀登这600多级台阶,不是易事。

  几位同行显然受了感染,原本没有爬山计划的他们,马上跟了过来。于是我们几人撑伞开始攀登,伴随谭谈老师左右,一再叮嘱他慢一点,走一段,我就主张小歇一下。雨太大,即使是台阶,仍然随处都有积水,我的裤腿很快湿了一长截。谭谈老师却淡定从容,稳步走在前面。行到快一半时,他指给我们看,“我们还要走11节”。什么意思?我没有明白。谭谈老师再解释,我才反应过来,他指的是11段台阶。这600多级台阶,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小平台,攀登者可以缓冲休息一下。看来还从山下开始,他就在计算,已经走过了多少个小平台,还剩多少个,等于将目标任务细分,同时指导自己如何一步一步完成。我想起平时陪客人爬山,多会说到郑重其事来这里的心愿,但谭谈老师似乎只是单纯爬山,感受征服一座山的过程,聊的也是生活趣事。

  一路笑谈,台阶不知不觉中逐一甩到了身后,没有想象中的疲累,我们已经到达了千手千眼观音佛像脚下。此时,雨小了一些,一切尽收眼底,漠漠田畴、齐整屋舍、井然街市一览无余。人说“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正是眼前场景。雨住。天上云卷云舒,我们一齐静立,瞻仰观音佛像,畅饮着清冽的山中气息……

  下山之后的行程照例很紧凑,座谈会、中餐连轴转。中餐后也没有休息,马不停蹄坐车一个多小时到达大成桥镇,考察美丽屋场和乡村产业,接着再转煤炭坝镇,深入了解煤矿关停转型后的建设情况。晚餐后,谭谈老师一行才返回长沙。一天下来,我都觉得疲惫不堪。可是想不到,第二天清早6点多,就看到谭谈老师的《宁乡有沩山》一文已经在微信里传开了。很明显,这是老人家早上出炉的新作品。


【作者:胡宇】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谭谈雨中登沩山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