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11)丨35年,她用大爱温暖孤独的心
长沙晚报记者 匡春林
人物名片
唐江萍,女,现年57岁,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最近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时光倒回到大学毕业时,我想我还是会这样选择。”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唐江萍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那是1981年,面对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精神病院,当年22岁的她选择了留下,而且一留就是35年。
用爱坚守
她坚持抚慰这些孤独的心灵
1981年9月,刚从衡阳医学院医疗专业本科毕业的唐江萍,被分配到零陵地区(现永州市)精神病医院。
一切都与想象中的医院不同,低矮的平房,铁门铁锁,还不时传来病人的叫喊。但唐江萍没有退缩。“作为一名党员,到一个岗位就应该爱一个岗位,如果当时被分到更特别的单位,我也会留下。”
超负荷的工作,高强度的压力,令人压抑的环境,各种压力下,与她一同分配入院的同学相继离开,唐江萍成了最终留下的那一个。为了留下,她甚至放弃与丈夫、儿子重聚的机会。
“其实,我偶尔也闪现过离开的念头,但他的眼神成为我坚持下来的‘最初动力’。”时至今日,唐江萍仍记得当年最令她震撼的一幕:一个高个子男青年仓皇跑出医院,医生、护士和他的家属紧随其后,挣扎拉扯中,男子摔倒在门边的煤堆里。
“不到20岁的年纪,本该意气风发,笑容爽朗,可他却衣衫不整,满身污垢。赶上来的家人大声训斥,男子躲闪扭动,眼神无助而哀伤。”唐江萍痛心地说,这些精神障碍患者,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却因为精神异常受到他人甚至家人的厌弃。其实,他们也是有自尊、有被爱被呵护的权利的呀。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这些患者就是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是我矢志坚守的源泉。”35年来,唐江萍一直用最柔软的情愫对待病人。为了怀有7个月身孕的河南籍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娟子(化名),唐江萍每天下班后步行往返8公里,买来中药煎好;因为担心一位患妄想症的病人长期不进食,唐江萍整整“陪吃”了3个月,曾被病人无端将碗扣在头上,饭、菜、汤洒了一身。
为爱守望
她挑起帮他们重返社会的重任
“不少已经年迈的父母,每每看到自己的儿女不知世事时,总会在一边叹气,甚至默默垂泪。”唐江萍说,她最害怕看见患者父母绝望的眼神。
“我们百年之后,谁来照顾他们?”面对患者父母屡屡提及的问题,唐江萍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思索良策,与其等待被照顾,不如创造一个新天地,让他们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2007年,在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唐江萍创立了全国首家公益性精神康复会所——长沙心翼会所。在这里,只要是有意愿的精神病人,都能免费成为会员,享受职业训练、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服务,并重获友谊、重新回归家庭、重获教育或就业机会。
近日,记者现场体验了“心翼”版的“职场”生活:每天一早,会员各自前往不同的部门,文书部忙着编辑《心翼月报》,就业部负责整理资料、联系过渡就业岗位,生活部忙着洗菜、切菜,文宣部则组织会员看书、画画……
“这里的每一个岗位都是模仿真实的工作岗位。会员在这里接受某一工作岗位的训练后,完全可以胜任社会上同一类岗位的工作。”唐江萍说,会所通过种种措施主动激发会员原来丧失的一些生活技能。比如,有的会员常年自闭在家,会所会先让其学会独立出门、搭乘交通工具等,然后逐步让其独自出门买菜、还价、确定菜谱等,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正常的生活。
如今,精神康复会所的“心翼模式”已经在长沙市得到推广,成为全国精神康复的典范。经过9年的发展,会所现有会员670余人,其中100余人实现独立就业。
“我是会所的第一批会员,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杨阿姨曾患有社交恐惧症,最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常常因不愿意出门与家人争执,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但现在的她,不仅可以自己一人出门搭乘公交,还找到一份门诊楼楼层保洁员的工作,家庭关系也大大改善。
“谢谢唐院长,给了我们一个‘家’。”会员李丽(化名)曾患有严重的精神焦虑症,在这里“找到了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病情逐渐缓解。
因爱弥坚
她抗击病魔重返工作岗位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使唐江萍瘦弱的身体开始频频发出警报,高血压、心脏早搏,甚至是写着病危警告的检查结果。但因为放心不下医院和患者,她的治疗一拖再拖。
2015年8月,唐江萍被诊断为右肺腺癌晚期。在被病痛包围的日子里,唐江萍收获了比平时更多爱的回馈。院里的医生护士们自发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望月”,每天只谈快乐与坚强,从不言及疾病;经常和唐院长在一起玩游戏、生活的几位老病人,通过种种途径辗转送来问候……
“我并不只是在单方面地付出爱,病人反馈给我的爱往往超乎想象。”唐江萍记得,有一次带一位患者出差时,她随意招手要对方去一趟洗手间,对方迅速跑到她身边,顺手就牵住了她的手,“那种亲切和自然的感觉,让我心里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化疗时,唐江萍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喊疼,恶心呕吐和肠胃绞痛等让她痛不欲生,但她咬牙坚持完成高强度治疗。“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如果垮掉了,又怎能劝病人和家属要乐观坚强?”唐江萍笑称,对她来说,最好的良药来自同事、家人和患者的爱。
“从未看见过你这样的病人。”唐江萍的治疗效果和精神意志被美国医生评价为“amazing(奇迹)”。半年后,她神采奕奕地重返岗位。尽管未来的生活里,唐江萍可能无法完全摆脱疾病的阴影,但她说:“疾病对我而言,更像是我身后的影子,身后有阴影是因为前面有阳光。”
在美国治病期间,唐江萍悉心研究美国精神病医院和心理会所发展情况,她希望能为患者提供更多帮助。“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精神障碍患者,帮助他们回归社会,为他们的家庭送去福音。”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