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断疼痛?他和团队破解诺奖成果未解之谜

相链区块链

  【人物名片】

  肖百龙,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新基石研究员、北京市卓越学者。主要从事神经科学领域触觉痛觉分子细胞学机制的研究工作。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年获中山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1-2006年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学位;2007-2012年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从事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在《自然》等期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产生了重大学术影响。

  【人物素描】

  “立足当下,志存高远”,这是肖百龙的自勉,也是对学子们的寄语。他说,要感谢老师从小的培养,感恩母校为其人生打下的坚实底色。他认为在学生时代,就应树立信心和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去追逐梦想;明确目标,专注于学业;塑造完善自己的人格,具备“超然于物质束缚,而成就精神贵族”的时代条件。立鸿鹄之志,成就一番聪慧而高尚的人生。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药热辣人生,药滚烫青春”。2月中旬的清华园,春意渐浓,药学院正在举办一个学术交流会,药学文化的传播深入人心。因时间宝贵,采访肖百龙教授不易,记者的提问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单刀直入。

  2021年10月4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因发现温度和触觉受体而获奖。消息传来,肖百龙教授倍感振奋,因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全程见证和参与了触觉受体PIEZO的发现与研究,并带领团队在其结构与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为触觉受体这一诺贝尔奖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走出小山村求学

  对生物学的热爱缘于母校老师的培养

  1978年11月,肖百龙出生在湖南邵阳绥宁县金屋塘镇雄鱼村,那个偏远的小山村,群山环绕、绿水穿梭,但交通不便。然而正是这种环境,孕育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知识的渴望。

  1994年,他在绥宁县第二中学初中毕业,取得会考全县第一名的成绩。同年,高中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理科实验班。随后参加全省的生物竞赛,荣获一等奖。肖百龙回忆说:“当时大部分同学都住校,同学之间的感情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好,就像一家人一样,师大附中成为我人生的关键转折点。”

  “今日我以附中为荣,明日附中以我为荣”,老师常常这样鞭策学生。“高中三年,在学习方面,我接触到全省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师资力量。”肖百龙说,后来因参与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获奖,他被保送到中山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读本科,“在师大附中的生物奥赛训练中,汪训贤老师带我们见世面,教我们如何抗压、正确面对挫折……我感恩这些朴实的经历,奠定了我生物学术生涯的基础。”

  当年,从偏僻的山村来到城市,肖百龙是同学眼中的“书呆子”,体育成绩不好。老师鼓励他参加多种运动,打篮球、踢足球……“老师不仅关注学生学业,还重视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既教书又育人。”肖百龙说。

  揭秘“触觉之门”

  成为2021年诺贝尔奖成果的重要组成

  2006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肖百龙赴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阿登·帕塔普蒂安教授。这位教授正是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他在触觉受体PIEZO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阿登·帕塔普蒂安教授实验,2010年发现哺乳动物的PIEZO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感受机械力而介导阳离子电流。肖百龙通过实验,证明PIEZO蛋白是一类全新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证实了其分子功能。随后的研究证明,PIEZO家族成员PIEZO2的触觉以及本体觉受体的功能,而PIEZO1则作为机械力受体参与血压调节、骨的生成与重塑等生理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耕机械力受体PIEZO领域

  为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贡献力量

  2013年,肖百龙以“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到清华大学任教,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致力于解答机械力受体PIEZO如何将物理机械刺激转化为细胞电信号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并进行相关药物的发现与开发。

  其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PIEZO1与PIEZO2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其皮牛尺度机械敏感性的结构基础与机制,推动了对包括触觉在内的机械力感知分子机制的理解,也为相关药物的发现与开发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被2021年诺奖委员会引用及收录进教科书。

  人类遗传学证据表明PIEZO2作为触觉受体,介导病理状态如关节炎、癌症、神经损伤等病患者的机械超敏疼痛。据此,肖百龙希望针对PIEZO2这一全新药物靶点,开发非阿片类新型镇痛药物,解除病人的疼痛。

  肖百龙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认可,其入选“国家杰青”、万人计划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卓越学者,荣获 “科学探索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等奖项。

  2024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清华大学药学院肖百龙团队与生命学院李雪明团队的成果——“机械力受体PIEZO的结构功能机制”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除了科研,肖百龙还积极参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才。他说,只有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才能实现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对话校友

  未来中国科学家有望问鼎诺奖

  记者:您怎么看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肖百龙:生物医药的前景非常乐观。生命本身很复杂,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发现的科研难题,都有待去研究,这些与人类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有兴趣的学弟学妹如果能从事相关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自己感兴趣,就不会觉得有多困难、有多无聊,也不会认为可能待遇会比别人差一点,就会觉得沮丧。相反,追寻自己内心的兴趣,兴趣就会成为你前进的引路人,感觉做这件事值得。

  记者:对长沙“生物医药研究”人才引进有何建议?

  肖百龙:目前从我了解的情况看,生物医药研究在全国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人才是第一资源”,过去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人才的引进很活跃,其生物医药研究的发展也很快。

  长沙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校友经济”在长沙高质量发展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沙房价实惠、生活幸福指数高,非常能吸引人才。如果还能在生物医药方面加大投入、出台相关配套措施等,引进科技人才不是难事。我希望有机会回长沙,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记者:中国科学家获诺奖还有多远?

  肖百龙:2021年诺奖公布后,作为阿登·帕塔普蒂安教授的学生,为他获奖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为自己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参与到这项诺奖的发现与研究工作中而自豪。我对国家的科研事业充满信心,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飞速发展,也必将催生更多重大突破,相信未来中国科学家有望问鼎诺奖。


【作者:杨蔚然】 【编辑:易隽】
关键词:校友回湘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