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华:可潜心实验,也可峭壁攀岩丨科创新青年①

相链区块链

  编者按

  青年兴则国家兴。当前,长沙正在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青年心生向往、人生出彩的现代化新长沙。在科技创新领域,青年人才担当主力军,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着创意力量。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长沙市科协、长沙市科技局联合长沙晚报推出“科创新青年”系列报道,走近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聆听他们在而立之年选择扎根长沙的创新故事,敬请关注。

  青春档案

  周俊华,90后,长沙市“小荷”青年人才,电子系统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湖南联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负责人,主导完成了“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智慧园区(工地)系统”“隧道塌落监测预警系统”等项目的终端产品设计、通讯链路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监测数据处理算法、预警算法研究等。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专利26件、外观专利8件。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杨迪君 宋和平

  “滑坡结构XX监测点,发生一级预警,告警值:正向位移=197.7毫米”“6小时降雨量达到50.2毫米,为黄色预警,请监测人员做好巡排查工作……”日前,湖南某地一滑坡点连续收到“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发来的预警信息,多方联动将隐患消除于未然。而周俊华,就是建设该系统的功臣之一。

周俊华(前一)和小伙伴们手脚并用爬山安装监测设备。受访者供图

  搞研发不仅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

  每年汛期来临,道路边坡、基坑、尾矿、水库大坝、垃圾/固废场等基础设施和地质灾害点的风险就急剧增加,“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此时派上大用场,其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可及时发现所监测结构的病害发展趋势,及时预判、及时预警。

  作为系统建设的核心技术人员,周俊华完成了100多项监测参数的传感设备研究及接入工作,极大提高了系统的监测能力。监测传感设备是整个系统的前沿“哨兵”。周俊华每有最新成果,都需要去现场安装调试验证,他笑称,这不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

周俊华和小伙伴手脚并用,在去安装新监测设备的路上。受访者供图

  “监测系统应用场景环境恶劣,像高速公路边坡、桥梁一般都在偏远山区,这种地方往往非常陡峭、荆棘丛生,临近峭壁和河岸,正常情况下人迹罕至,我们需要在这些地方安装监测设备,很多地方不是走过去的,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这对人的体力和精神都是一种考验。好在去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他说。

  令周俊华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汛期,在湘西大山里的一处地质灾害点安装好监测设备后,试运行期间却发生了故障,系统收不到数据。他和团队从长沙赶过去,各个环节逐一排查了一遍,最后发现症结在于通信,通过优化联网程序解决了问题,这次在山里一待就是一周。

周俊华在实验室对监测设备进行测试。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摄

  成果在23个省份应用,成功预警上千次

  监测设备的长久稳定运行,是监测数据传输的关键。“绝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周俊华每次翻山越岭后都有着同样的决心。

  然而,要让装在荒山野岭的监测设备连续工作5年甚至10年都不出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主供电就是个大问题,如果功耗大了,很可能在连续阴雨天最需要监测的关键时刻没电。”周俊华和团队采用最先进芯片、低功耗传感模块并针对行业特殊性进行“个性定制”,同时采用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使得监测设备的续航能力大幅提升。

  “稳定性的保证来自每个细节,既要抗日晒雨淋,还要抗摔打风吹,每个地方都多考虑一点,整体性能就上去了。”令他骄傲的是,相较国内外同类产品,“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具有更多优势。

  比如空间位移,当监测点发生超过2.5毫米的水平移动、5毫米的竖直移动,系统就能立马识别,并能根据应急预案自动完成对远程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推送预警信息。此外,还可以不受极端天气(暴雨、台风等)影响,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

  目前,周俊华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23个省份的1000余个监测项目中应用,包括交通、市政、水利、地质灾害、风力发电、石油管网、矿业、应急等领域,布设监测点超万个,成功预警上千次,有力保障了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位在长沙安家立业多年的90后,看中这座城市不输于一线城市的优势产业和娱乐文化氛围,对于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我们正在进一步优化系统监测的精度和功耗,今年开始将应用领域拓展到施工隧道安全监测和风机安全监测等方面。长远的目标是做成通用化的普适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更好造福社会安全发展。”

周俊华。受访者供图

安装在户外的监测设备。

  青年创新说

  走上科技创新之路,起初的动力来源于兴趣爱好。随着阅历增长,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所做的事能够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那将更有意义和有意思。最近读钱学森的《论系统工程》,我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非常有感触,他们用科学方法为新中国谋划发展蓝图,提出宏伟建设目标,再由一代一代人接力实现,令人震撼。 ——周俊华

  “科创新青年”系列报道①

【作者:徐运源 通讯员 杨迪君 宋和平】 【编辑:张日】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