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区都正街历史文化街区 有机棚改实现文脉延续焕发新生

  编者按

  日前,省委改革办正式对外公布“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入选案例名单。长沙市11个案例入选。

  这11个案例是全市各基层单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自主开展的一系列切口较小、行之有效的“微改革”“土改革”,具有较强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即日起,长沙市委改革办、长沙晚报联合推出“长沙基层改革探索深度见闻系列报道”专栏,对这一批基层改革实践中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成果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深度报道,以期加力激活基层改革“一池春水”,进一步在全市上下营造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改革试验的浓厚氛围。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和平

  柳树吐新芽、茶花树挂满大红花、梅花点点香扑鼻;麻石小径、青砖老宅、雕花门窗;咖啡店、老酒屋、汉服楼……长沙老城区都正街春意萌动、古韵春风,好一幅“网红老街图”。

  然而,就在8年前,它还是基础设施老化、房屋破旧、街面破损的模样,是彼时长沙老城区不少老街的“缩影”。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都正街等老街在有机棚改中开启蜕变之路。

都正街老剧院如今成为市民看戏搞活动的好去处。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如今置身这条蜿蜒于芙蓉区老城区的老街,仿佛瞬间“穿越”到了一个怀旧的梦境:城隍庙、詹王宫、香铺巷、东池,老街于闹市一隅遗世独立,重现楚汉名城悠悠过往;抬头望去,每一扇雕花门窗背后,都是最怀旧又最时尚讲究的长沙味……都正街,这条新风扑面的古街,不经意间蜕变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中“网红老街”的模样。

  改

  首推有机棚改,原址上做“外科手术”

  位于人民西路一侧、背靠天心阁老城墙的都正街, 全长314米,宽5.5米,是长沙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巷之一。据史料记载,都正街曾有号称“长沙文化地标”的古城南书院和文昌阁,有作为善化县政治、军事中心的善化县署和都司署,有被封为“定湘王庙”的善化县城隍庙,还有着祭祀湖湘餐饮业祖师的詹王宫……小小地块,浓缩了老长沙的文脉精华。

  然而,在当地老居民的记忆里,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都正街是一个并不美好的形象。“街上的房屋大多是‘文夕大火’后重建的,最好的也就是砖木结构。”老居民余东海深有体会,老街房屋的墙面大多是用泥巴糊在竹篾上,甚至难以遮风挡雨。同样老旧的还有基础设施,煤气无法到户,自来水也没有分户,道路狭窄坑洼,电线如蛛网密布,安全隐患随处可见,昔日热闹的都正街成了典型的棚户区。

  不改造,居住艰难;老办法拆建,乡愁难舍。“都知道不改不行,可按照棚户区拆迁的老办法,大家又不愿意。”余东海说,这么好的地理区位,这么多的历史记忆,大家既不想迁,也舍不得拆,改造老街成为街坊们共同的心愿。

  2013年,芙蓉区在全省开先河,在都正街启动“有机棚改”。“有机棚改”究竟怎么改?当时尚无先例可循。“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经过多次‘诸葛会’,最后决定从实际出发,以改善居住环境为首要原则,在原址上做起了‘外科手术’。”芙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拆除违建,打通消防通道;危房按原址、原面积、原性质改建;电线入地,容量扩增;麻石青砖铺路,让道路一新;下水管网扩容换新,让小巷告别“肠梗阻”。此后,按老街风貌,政府又对房屋外立面进行了修复式改造,同时引导居民改建危房。不搞大拆大建,实现了棚户区改造与旧城文脉保护有机结合。

  都正街有机棚改项目启动后,热心的余东海当起了“特邀主任”,他和其他6名街坊一道,被邀请参与棚改全过程,既出点子,又做监督。短短两个月,没有一起纠纷、没有一回上访、没有一例强拆,6000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用余东海等见证者的话来说“拆得出乎意料地轻松”。

  违建拆除了,街区微循环被打通,清香里巷、清香留巷、詹王宫巷、千总巷、马楚巷、香铺巷、铁铺巷等7条小巷四通八达;危房经改造变成了宜居舒适的仿古建筑,居民们盼望已久的安居梦照进现实,老街上的铺面租金随即看涨。

  随着有机棚改推进,都正街的老街文脉也更加明晰。詹王宫界碑、城隍庙墙砖被一一发现,街区的文化内涵更加丰盈。崭新的都正街还与天心阁片区气质融合,蜕变成古朴幽静的历史文化街区,乃至成为长沙的一张新名片。

  立

  业态侧面引导,老街拂新风成“网红”

  传统与现代相融,烟火与诗意碰撞。经过多年的积淀,有机棚改后的都正街不断新生,不断带给老城区新的活力,“网红老街”已成为它的代称。

  在00后大学生匡妍茹看来,网红都正街总有她和同学最喜欢的汉服,无论颜色还是款式,都是大家的最爱;90后设计师吴坤每当想喝咖啡,总会召集几个设计师朋友一起来都正街,一边品着咖啡,一边看着古街沉思,这是设计者们最“标配”的意境;令80后“吃货”易畅心动的是,都正街里的湘菜餐馆有着古色古香的幽雅环境、性价比超高的菜品,总让他吃得畅快淋漓……一个个个性十足的门店,正在串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粉丝”,都正街成为大家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其实对于都正街的业态,政府没有过多地干预,只是侧面引导,充分遵循老街自然生长的规律。”定王台街道党工委书记文升云介绍,正因如此,反而让都正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性和风貌,汉服等国潮文旅特色正在凸显。

  如今都正街已经吸引了一些与老街精神气质契合的青年人前来驻扎,他们尚有热血情怀,于是组成了“都正街英雄联盟”。他们说,这里很像不吵的小丽江,可以让生活慢下来;他们说,希望三十而立,在此安营筑梦;他们说,持匠人之心,方写意生活。现在,都正街街区的汉文化产业已经慢慢成型,各类慢节奏的小店颇受年轻人喜爱。

  “第一感觉这是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一块净土。”2014年,80后曾小武初到都正街,被老街宁静、古朴的气质打动,便在老街上租下一间店面做起了汉服生意,取名“星汉庭”,并将店内的公共空间开放给汉服“同袍”。目前,像这样的传统汉服店,都正街已有好几家,每逢传统节日,衣袂飘飘的汉服秀成了老街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让“汉服一条街”的名号渐渐打响。

  如果说曾小武的汉服店与都正街的古朴幽雅一脉相承,那么东北汉子大鹏的烧鸡店则更显直白率真。2018年初,大鹏和女友玎玎在此开了一家“鹏派烧鸡”,主打东北菜:“都正街的复古气质和江湖气息跟我们的风格特别搭。我喜欢老街上浓厚的人情味,邻里往来就像走亲戚。”大鹏说。

  清香留巷深处,绿树掩映间,一家名曰“无为”的书店静静伫立,几个年轻的合伙人在此打造了一处理想后花园,天气好的日子,大家就在院子里喝茶聊天:“虽然顾客不多,但环境清幽,正好能让我们慢下来。”

  在春雨霏霏的日子,再走都正街,眼前,黛瓦青墙、雕梁画栋显得格外清新典雅,一盏盏红灯笼更显得喜庆和怀旧;那些麻石板铺就的古朴小径,和巷子两侧分立的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仿佛是从岁月中穿越而来:青砖墙边一丛修竹随风摇曳,黄包车、铜雕塑再现着百年前的长沙市井生活……都正街,老街新韵拂新风,这里见证的正是“网红长沙”里老街蝶变的模样。


【作者:全媒体记者 周和平】 【编辑:谭伟】
关键词:都正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