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写世界格局演变的通史巨著 ——读刘景华教授《人类六千年》

相链区块链

  文 | 张广宇

  历史是什么,她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的祖先在千余年前发出追问,这诱使后人不断追溯并尝试复现历史本身。文明是什么,她从何而来、又将何往?我们欲诠释文明,在感慨其内涵之宽广、类型之多样、态势之曲折时,也发现了它同历史女神克莱奥的亲密关系。

  将历史与文明联系起来的中枢是人,一部属于全人类的历史,应当是一部贯通古今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一部记录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世界史。由刘景华教授撰写、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人类六千年》,正是站在文明发生发展、互动交往视角揭示文明发展规律、摹写世界格局演变的通史巨著。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在历史写作中,较强的学术性是检验作品的基础,卓越的史学经典则要求“文质相合”。如历史学家劳伦·斯通(Lawrence Stone)所言,今日之史学创作受社会科学影响甚巨,以至逐渐失去了文章的本真之美,这暗示着历史工作者在文学品味、艺术创造力上的缺失。《人类六千年》显然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经典。其章句典雅、行文独具风范,即便任意翻阅,也可随处发现令人称妙的点睛之笔;或细细品味,便容易共情于作者宏伟深刻的历史观念。如引言所见,当作者尝试总结文明兴衰规律时,并未直白陈述观点,而是就黑格尔文明中心“如日西向”的浪漫论断发表感慨,在给人以某种思路的同时,更使人对历史本身保持敬畏。又如,当作者对埃及、巴比伦等古国图景展开描绘时,其意境之美跃然纸上,仿佛我等正与作者神游大河文明两岸,一同经历着千年风霜。这诚然是对人类命运饱含关怀、对文明前景寄以温情的历史学家才可慰予读者的厚重感。

  文明之美,其质如玉。若只顾窥探斑斓、流连细部,则易错失整体英华。《人类六千年》是综合展现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翩翩画卷。全书回溯了本初时期的人类远祖活动后,考察了从公元前3500年到今天的人类历史,从轴心时代古典文明的巅峰、亚历山大对欧亚非文明的沟通,到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征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思想火花,至工业革命的蒸汽轰鸣、两次世界大战的血泪哀歌、现代社会的冲突合作,涵盖了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母题。同时,该著虽“包罗万象”,却毫不失去整体感、易读性。个中原因,除治史者本人的才学及巧思外,还得益于独撰作品的特点。作者单独驾驭材料,犹如身之使臂。随之而至,作品各部分具有排布合理、衔接连贯、逻辑自洽、文风协调等优势。与整体框架相宜,作者还在各章节前配以引子与小标题,便于将相关内容交代清晰。其体例兼掌传统史学“纲目体”风范,令人读罢反有“举重若轻”之感,彰显出作者匠心独运、手到擒来的历史编撰技艺。

  若文明画卷已向着我们舒展而出,那么,如何理解和阅读此画便成了另一难题。《人类六千年》是引导人们探索历史的“旅行指南”。该著以“人类文明进步(纵)与世界格局演变(横)”为主题拉出红线,以此为基础,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其一,从文明诞生至公元476年的“上古阶段”,是为亚欧大陆原发性文明的兴衰史。此间,各农业文明相互并立,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南北对立”。游牧族与农耕民的冲突、交融引动了文明的衰亡或勃兴,并推动着历史发展。其二,从476年至16世纪的“中古阶段”,或称为“农业-宗教文明时代”。本阶段不仅有两晋以后的中华文明、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在原生文明肌体内成长出的“第二代文明”,在非洲、美洲等地也出现有独立发育、相互隔绝的“新文明”。此间,各文明发展大多受宗教影响,农业文明继续以缓慢速度成长,游牧民族的“第三次冲击”为文明交往提供了便捷通道。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孕育的新因素正尝试突破宗教控制,并在16世纪凝聚成一股新力量,促成了全球的实质性联系。

  其三,从1500年至1945年的“近代阶段”,即以西方为核心的世界体系逐渐成型与迅速崩溃的阶段。此间,西方通过殖民扩张、思想解放、工业革命与民族国家建构等手段发展壮大,深刻改变了农业文明以来的社会面貌。至19世纪末,以西方为核心的“世界体系”成型。但这一体系始终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是以在“内部龃龉”与“外部抗争”中不断遭遇危机,并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走向崩解。其四,从1945年至今的“现代阶段”,其标志是非西方世界的兴起,“整体而多元”、人类命运紧紧相连的世界历史正在成为现实。从两个阵营的对立,到世界的多极化,折射出西方强权消退的历史主线。与此同时,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压缩了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更为紧密。但是,人类文明依然面临着以美西方为首、阻遏新势力成长的政治挑战;区域发展需要与人地和谐观念相冲突的生态挑战;基于不同宗教信仰、价值观、权利观诞生的多元文化挑战。祈求并维护整体世界的平衡发展,任重而道远。

  于个人而言,阅读历史而善于把握规律,把握规律以至于理解世界,理解世界然可以拥抱文明本身。《人类六千年》向我们抛出了这则人生命题。可以说,无论是学生、父母、教师、工人,或是学者、诗人、企业家、艺术家,每位愿借本书寻找学术慰藉、人文关怀者,都将得到一定回应。于社会而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克罗齐(Croce)甚至断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日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华夏儿女共同关注的“时代命题”。在此意义上,历史学应是人类的教师。也就是说,历史学亟需带领我们认识过去,也应当帮助我们见识未来。以文明比较、互动、互鉴的视角审视历史,有利于站在综合的高度总结教训、获得启示,吸收人类文明的所有积极成果,攀升至更高阶的文明新形态。在当下,阅读这样一部世界通史、文明通史,对寻求人生与时代、个体与整体、发展与协调间的平衡点有所裨益,必能获得前行的笃定感。

  《人类六千年》作者刘景华系湖南邵东人,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共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成果曾多次受《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媒体、机构摘登转载。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研究生)


【作者:张广宇】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摹写世界格局演变的通史巨著——读刘景华教授《人类六千年》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